2016首届中国古篆艺术论坛于10月30日下午,在北京马子恺艺术馆举行。本次论坛是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西城区分会场系列活动之一。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重识·新建——中国古篆当代语境构建与推广”。重识,就是通过思考与研讨,重新认识书法的艺术属性与学术价值;新建,就是通过对当代书法传播形式的全面梳理,新建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有效传播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本次论坛的举办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具体实践。
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几千年来,汉字的形体经过了多次演变,随着汉字形体的演变,书法也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优秀艺术。篆书则是从甲骨文走向汉字规范化的重要节点。中国古代的篆书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实用性书写的书体,而是几乎囊括了先民全部智慧的结晶。
马子恺篆书作品:《论语》为政,阳货
马子恺艺术馆和马子恺先生近年来致力于古篆的研究创作与文化推广。马子恺在论坛中指出,我们今天在此所说的“古篆”,定义应为两种,一是狭义上所指为秦以前的古文字,主要指大篆金文,包括甲骨文、陶文、币文、玺印文以及六国各种文字等;二是广义上所指,凡是中国古代文字中的篆书,无论大篆小篆、秦汉唐宋、明清书风都属此列,是一种集大成的艺术字体。孟子讲孔子是“集大成”者,意思就是综合和总结前人,继往而开来。“古篆”,通俗的语言就是古老的文字、古代的篆书。学术上的定义准确性,也关联了艺术创作中的广泛性。
他说:“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在西方极度缺乏艺术语境,从而限制了书法艺术的对外交流传播,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沟通问题,已经是东西方文化相互输出时,所存在巨大差距的窘境怪圈。书法在西方艺术观念中甚至很难归类到艺术这个范畴中,即使也有个别艺术家借鉴东方书法,但仍然不能改变这种现象。这在我们近三年在巴黎、米兰、迪拜、多伦多、纽约、台北等地所作的‘马子恺古篆艺术全球巡展’中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要想让书法艺术‘走出去’,放在国际艺术视野之内,就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当前亟需构建一个真正接纳书法的世界性的艺术语境。” 与会嘉宾对重新构建中国书法、特别是中国古篆的学术体系以及传播路径提出了很多建议,并肯定了马子恺对中国文化经典古篆“啃硬骨头”的坚守及创新精神。
古篆艺术深藏于中国传统文人和知识分子的情怀,是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高度人文体验的视觉化表征。当今国内外许多艺术家以文字为创作素材,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实验,将中国传统文脉与当代文化资源、观念进行有效整合,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独特现象。比如吴冠中、谷文达、徐冰等,都在文字艺术创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吴冠中先生晚年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研究尤为感人,他把一生的艺术思考归结于书法这个主体:进是当代艺术,退为传统经典。这些作品放大于国际视野也是极具人文艺术价值的代表性作品。
重识、新建,古老的东方书法语言,演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作品,是非常期待的一个大目标。
(转自 央视网)